在沙县县政府的办公大楼里,小吃办已经不像一个政府部门,而像一个大公司的总部,动员着全县的人力,指挥着沙县小吃,隐隐有和国外大型连锁餐饮公司较量的野心。
从十年前13个乡镇200多名干部带头创办沙县小吃示范店,到今天1.3万家小吃店遍布全国,自始至终沙县小吃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推动。
河南有过馒头办,但是馒头办非但没有做成产业,却背上干预市场的恶名,同样是政府推手,沙县缘何能够打造出20亿元小吃业奇迹?
政府牵引
以小吃闻名全国的福建沙县,原本是一个资源匮乏、经济较为落后的小县城。在政府的推动之下,沙县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县,今天以它的特色小吃而闻名全国。
在这里,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做小吃,一年24节气都要制作不同的小吃庆贺。后来沙县农民揣着这一“绝活”走遍全国各地。根据沙县县政府提供的资料,至2007年底,沙县全县外出经营沙县小吃累计达5万人。占全县总人口24万人的21%,占全县农村人口17.6万人的28%,更是占全县农村劳动力人口7.5万人的67%。其中还不包括经营与沙县小吃有关的其他产品?????比如调料、桌椅、碗筷等的人口。
这个庞大的小吃经营群体,进城后不是拿回几个工资,而是完全改变了生活状况,更新了思想观念,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档次。进城的农民富了;小吃业成为沙县的主要支柱产业,沙县小吃成为沙县的“名片”,并迅速推动其招商引资和城镇化进程,形成中国独一无二的“沙县小吃现象”。
在这些外出经营小吃的业主中,目前回乡投资办企业的达150家,其中从事与小吃业相关的原配料生产企业就达40家,另外还有不少投资房地产开发。到2010年,预计全县外出经营小吃数量将达到1.6万户,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,全县富余劳动力可以顺利转移出去。
在中国,一个县市靠一项餐饮业作为绝对的、不可动摇的经济支柱,沙县可谓绝无仅有。“沙县小吃的发展是群众发明、政府推动、市场带动的结果。”三明市委常委、沙县县委书记池秋娜总结说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吃苦耐劳的沙县农民从“四根竹竿撑块塑料布,两个煤炉伴口扁肉锅”起家,到外地挂起“沙县小吃”的招牌。他们经营的沙县小吃物美价廉、方便快捷,颇受欢迎。但很多业主四处出击,无序混战,质量不高,小吃产业发展受挫碰壁。
如何使“沙县小吃”由“游击队”尽快向“正规军”转变?1997年,在县委、县政府支持下,由工商联牵头,成立了省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???沙县小吃业同业公会。同业公会依托县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,组织力量编写《沙县小吃丛书》、《沙县小吃技术培训基础教材》等学习材料,常以乡镇圩场当课堂,锅碗瓢盆当教具,对从业人员、农村富余劳力及待业青年、下岗职工进行职业培训。从1997年坚持至今,全县已培训了1.3万多人。小吃店业主邓世奇经过培训后,烹饪技术和管理水平显着提高,还开设了分店,日营业额达6000多元。
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成立10年来,发展会员500多人。通过这条“链子”,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、各自为战的小吃业连接起来,使小吃特色产业内部管理走上规范化轨道,形成对外竞争合力。紧随其后,沙县小吃节应运而生,政府还投资560多万元,兴建了“沙县小吃一条街”。随后,沙县小吃业官方机构成立,乡镇(街道)小吃办建立…………在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下,小吃业越做越大。
市场化运作
沙县小吃在很久之前就很有名气,北宋李纲被贬到沙县,就写诗称赞过沙县的扁肉:“浑沌乾坤一包中,常存正气唱大风。”当然我们可以看出李纲在嚼着馄饨的时候也没有忘记他的雄心大志,就像现在的沙县县政府嚼着馄饨的时候也没有忘记经济效益。“浑沌乾坤一包中”变成了“经商致富一包中”。
沙县小吃业同业公会注重品牌建设,在成立之初便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“沙县小吃”服务性图形商标,用法律来保护沙县小吃的风味及信誉,同时在县委、县政府的领导下,每年于12月8日举办“中国?沙县小吃文化节”,现已成功举办八届,提高了沙县及沙县小吃的知名度。
为更好的协调搞好服务,积极帮助在外经营的小吃业主开拓市场,打响品牌,不断提高小吃业主的社会地位,为维护“沙县小吃”的风味与信誉,沙县小吃业同业公会抓好会员及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,投资建设沙县小吃培训中心,几年来共举办沙县小吃培训班137期,学员7225人。其中培训普通班(15天)46期、1368人,下岗失业职工919人,免费培训农村农民91期,5907人。大大提高了沙县小吃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与业务素质。
为了进一步扩大沙县小吃品牌的影响力,沙县小吃业同业公会积极争取省烹饪协会到沙县举办“福建名小吃、名菜”专场认定活动,至此沙县已有6家酒店获“福建餐饮名店”,63种小吃获“福建名小吃”,30个小吃品种获“中华名小吃”称号。2004年12月经福建省劳动保障厅认定,沙县小吃培训中心被认定为“省劳动职业技能鉴定站”。
为巩固沙县小吃品牌形象,扩大沙县在外的影响,做好沙县小吃店相对集中地的品牌管理工作,沙县小吃业同业公会积极做好分设机构的建设,拟于福州、厦门等地设立联络机构,由在当地经营沙县小吃的会员业主组成,制定章程,规范管理,为小吃业主提供市场信息、办理证照、维权保障等服务,推动沙县小吃业的规范、有序的长效发展。
2007年初,沙县政府决定把小吃宣传推介活动搬进北京,为“沙县小吃店”在北京落地生根铺路搭桥。据悉,其发展方向是推动沙县小吃经济与奥运经济顺利接轨,发展壮大沙县小吃产业。他们提出发展目标:“一年打基础,两年促发展,三年成规模”,至2009年,在北京的沙县小吃经营标准示范店达600家以上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。政府的这一举措,在沙县城乡掀起了进军北京发展沙县小吃产业的热潮。据估计,到2008年在京的沙县小吃可能突破1000家。
连锁梦
在沙县县政府的办公大楼里,小吃办已经不像一个政府部门,而像一个大公司的总部,动员着全县的人力,指挥着沙县小吃,隐隐有和国外大型连锁餐饮公司较量的野心。
黄福松是沙县小吃办最早的创始人之一,如今他正坐在这个“公司总部”里,细述沙县小吃的蝶变过程:“一开始农民怕出去,怕出去开店亏本,可是政府不留余力地宣传,一方面向外界宣传沙县小吃,一方面向农民宣传外界。农民终于从不敢出去到争着要出去。”
“我们的宣传做到了香港、澳门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甚至美国,他们当地都想请沙县小吃过去。但是目前农民还没有能力去这些地方。但是我们也在考虑有朝一日进军国外。”
黄福松美美地抽了口烟,他的头顶悬挂着“沙县小吃”的注册商标,和中华美食协会认证的“中华名小吃”的证书牌。他指挥的沙县人,把小吃店开遍了全国各地。虽然规模基本都是单人营业,或者夫妻店,但是10000多家的数目足够与任何一家餐饮连锁企业媲美。“我们的牌子打出来了。沙县属三明市管,可是很多外地人,就算知道福建有个沙县出小吃,也没多少人知道三明。”
但是黄福松的野心还不止这些,沙县小吃的野心也不止这些。“接下来,我们的重点要放在质量上。我们成立了培训中心,现在沙县小吃发展服务中心就主要负责对农民的培训。我们要力争对出去的农民都进行培训,培训内容不仅仅限于如何做小吃,重点更要放在如何经营,如何服务,如何维护沙县小吃的形象上。培训中心迄今已经培训了数千户的农民,而费用大多数是由政府来出的。”
福建省烹饪协会会长林小龙表示,沙县对小吃公司化、连锁化已有较成熟的设想,关键是业主素质和卫生、服务水平的提升问题,而沙县小吃仍宜定位在低端市场,满足工薪阶层的需求,“但低端并不意味着卫生、服务水平低”。
中国烹饪协会会长苏秋成则认为,沙县小吃目前要注意在外向型发展上做文章,前提是统一形象、规范发展,确保食品安全,实现诚信经营;需要政府、协会、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,强化沙县小吃的整体素质,加强对从业者的业务培训,同时加快技术革新、开发一些可批量生产的工业化产品或半成品。
苏秋成说:“沙县小吃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经营地域的差异而有一些‘入乡随俗’的变化,走高走低要由市场引导,不必把沙县小吃刻意改版成‘城市版’、‘乡镇版’。”
他认为,沙县政府和小吃办,要跟踪调查研究,对小吃发展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。小吃业主在了解了消费者更高的需求时,也逐步会自然领悟。在品牌化发展过程中,沙县小吃的路也会多元化,并越走越宽广。
至于经营方法,苏秋成指出,目前还需要继续学习全国、全球知名品牌的成功经验,探索出符合自身运行的特色。“现代经营理念,规范化、标准化、品牌战略、工业化、自主知识产权等,要成为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思路。”
他提醒说,采取授权授牌经营,沙县小吃要内外兼修,一是特别要注意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和卫生规范进行诚信经营;二是有必要通过行业协会申请,对商标进行品牌保护,自律维权;三是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,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,推动发展。